预感股市大跌降至?“股神”巴菲特继续大砍苹果仓位,现金储备再创新高!
2024-11-04 11:21uSMART

伯克希尔哈撒韦在第三季度将苹果持股削减了25%;“奥马哈先知”自5月以来没有分享过对股票的情绪。

被誉为“股神”的沃伦·巴菲特及其掌舵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Inc.)在今年第三季度大幅减持了苹果公司股票,使苹果持仓规模相比年初仅剩一小部分。同时,巴菲特再度践行他所推崇的“现金为王”策略,伯克希尔的现金储备刷新历史纪录,达到了惊人的3252亿美元。市场纷纷解读,这位全球顶级投资大师似乎在押注美国经济将面临动荡。

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最新财报显示,在第二季度削减苹果持股近一半后,该公司在第三季度又进一步减持了约25%。截至9月30日,苹果股价在第三季度上涨了10.6%,年内累计涨幅达16%。按伯克希尔的苹果平均持股成本计算,自七年前买入苹果以来,除去分红因素,持仓收益已高达5.4倍。

现金储备再创新高

11月2日,伯克希尔·哈撒韦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当季总营收为929.95亿美元,略低于去年同期的932.10亿美元。营业利润同比下降6.2%至100.9亿美元,低于市场预期的109亿美元。第三季度每股收益达到18272美元,净利润为26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69.7亿元),而去年同期亏损为127.7亿元。投资收益达205.1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亏损297.8亿美元。

保险业务表现不一:保险承保业务的运营收入下降69%至7.5亿美元,而保险投资业务的运营收入增长48%,达36.6亿美元,保险浮存金达到1740亿美元。

此外,第三季度其他控股企业的运营收入为33.4亿美元,非控股企业的运营收入为1.99亿美元,其他运营收入为-8.77亿美元。

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现金储备在第三季度增至3252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这一增幅主要源于巴菲特持续回避大规模收购,同时减持部分关键持股。二季度末,公司现金储备为2769亿美元,一季度末为1890亿美元。

数据来源 :伯克希尔哈撒韦

三季报显示,伯克希尔·哈撒韦在第三季度出售了1亿股苹果股票。在第二季度减持近50%苹果股份之后,第三季度伯克希尔·哈撒韦又减持了25%的苹果股份。自今年年初以来,伯克希尔·哈撒韦持有的苹果股份从9.05亿股降至3亿股,减少了约三分之二。

在市场看来,已经94岁高龄的巴菲特正在回避风险。“股神”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大幅抛售所持苹果股份的行为,结合伯克希尔哈撒韦近日“清仓式”卖出美国银行股份的操作以及大肆囤积短期限美债的操作,这一系列在美国高利率背景下囤积现金的行为被市场解读为“股神”似乎正押注于美国经济陷入低迷。

毫无疑问,苹果公司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这对其股票前景带来了不确定性。苹果的标志性产品iPhone在销售额方面缺乏明显增长。上周,在业绩电话会议上,苹果高管表示,预计截至12月的季度销售额增速将仅为低至中等个位数,低于市场对假日购物季的预期。

此外,苹果在其关键市场之一——中国的iPhone销售额继续下滑,而国内竞争对手的销售数据则稳步上升。同时,欧美的反垄断监管机构也在加大对苹果的审查力度,涉及反垄断和竞争问题。苹果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也落后于谷歌和一些国内智能手机厂商。上周,苹果推出了一系列具备“人工智能升级”的iPhone、iPad和Mac产品,但提醒客户部分备受期待的AI功能要到12月才能正式推出。

 

如何在uSMART上进行投资交易:

登入uSMART SG APP之后,从页面最右上方点击选择「搜索」,输入标的代码,如「AAPL」,可进入详情页了解交易详情和历史走势,点击右下角「交易」,选择「买入/卖出」功能,最后填写交易条件后送出订单即可;图片操作指引如下:

来源:uSMART SG

追踪我们

Twitter, Instagram, YouTube TikTok 追踪我们,查阅更多实时财经市场资讯。

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发现投资的乐趣?加入uSMART投资社群并分享您的独特观点!立刻体验uSMART?点击下方图片下载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责声明

我们在撰写这篇文章时,基于我们的内部研究和可靠的公开信息来源。尽管我们在准备这篇文章时已经采取了所有合理的注意事项,但我们不保证本文中的信息准确或完整,并对事实错误或本文中的任何观点不承担责任。观点、预测和估计反映了我们在文章发布日期的评估,并可能发生变化。我们无义务通知您或任何人有关任何此类变化。您必须对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项做出独立判断。我们及我们各自的董事、高管或员工将不对任何人因依赖本文中的任何陈述或遗漏而遭受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这些证券的价值和收益可能会上升或下降。您的投资面临投资风险,包括收入和资本损失。过去的业绩数据以及本文中使用的任何预测或预测并不代表其未来表现。

此广告未经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审查。